首页> 大赛新闻> 正文

选手心语 | 章佩芷:我与“北大培文杯”的第六次遇见

2020-07-27

“北大培文杯”六年征程,新朋旧友来来往往。大多时候,我们主要通过文字去猜测它的主人,是少年意气强不羁?亦或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些扁平而单一的印象随着“北大培文杯”五届元老章佩芷的到来逐渐生动起来。

 

7月26日8点15分,她按照约定时间,背着相机来到第六届“北大培文杯”总决选报名现场。刚刚完成高考的她,这次不再是写作者,而是志愿者。

 

初次见面,她没有想象中的羞涩,有点小大人的模样。在领到自己的工作任务后,自信地表示“采访、写字、排版、拍照都没问题”。而我们也刻意没有告诉她,她也将成为培文故事里的人物。当她忙着记录每一个瞬间的时候,我们也将记录她——一个少年时代都和“北大培文杯”紧紧相依的女孩。

 

创作就是一个“还原梦境”的过程

 

工作间隙,她会感慨,过去五年,她年年如此,背着包,握着准考证,签署承诺书,从报名现场到考场,忐忑、紧张,又充满期待。从她闪亮的眼睛里,我相信,她是真的很想抓起一张卷子,开始创作。

  

关于写作之于她的寓意,她最初的表述带着超出年龄的理智和克制。

 

“如果我这一生只坚持写作,在我现实生活状态中,这个想法是不真实的(实际上是不允许的)。我在最开始就是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兴趣,用一段文字记录今天我身边发生了什么事,遇见了怎样的人。时间久了,写作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久不动笔会让我感觉自己偶然产生的灵感或是拼命记住的故事逐渐从脑海中淡化。

 

不管是创作怎样的作品,我不会把它当作是完成一件任务,更愿意称这是一个‘还原梦境’的过程。我的写作启蒙老师曾经教过我写文章要有画面感,一直以来我都以这样的创作方式去构思文章的情感脉络。在每一次创作之前我会先确定几个关键词,之后把它在脑海中串成一个故事,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去创作一篇文章。这就好像我们在梦醒时分返回自我构思的世界,用文字去还原这个梦境。”

 

然而,在无意的表达中,有太多细节暴露了她在写作这件事上的不可自控和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她用“无法脱离”和“沦陷”这样的词来形容高中毕业后这段子日子的写作状态。

 

“高中毕业后,写作之于我已经变成了无法脱离的一件事,简单来说就是从‘我可以写’变成‘我想写,我愿意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对自己进行挑战。一部好的作品要求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包括我现在创作的历史剧本更是要求贴合史实。既然我选择了继续创作,那么就要在自由写作的阶段让作品更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故事结局很美丽,过程曲折而已

 

在印制颁奖典礼暨“唤醒语文的耳朵”主题论坛流程单时,她看到了孔庆东老师要讲的话题——“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命题的特点、成果以及同高考作文的关系。

 

这个话题她很有感触,因为她刚刚从高考作文和文学创作的拉扯中挣脱出来。用她最喜欢的歌《大船》里的一句歌词来形容那段“对抗和妥协”的经历就是:故事结局很美丽,过程曲折而已。

 

“应试作文在高中三年里对我是一种考验。我也不服气过:写得了长篇凭什么写不了那些短的呢?何冀平老师写的剧本《德龄与慈禧》里有一句台词叫: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连续五年参加‘北大培文杯’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但是当我回归课堂去写议论文时经常会遇到问题:高中写议论文时,我做不到简明扼要地谈观点,一段话都说的很含蓄,我自己形容的话就像是被包裹在文字中了,而且更痛苦的是我找不到适合我的着力点跳出这个包围圈。我在课下和语文老师交流作文时谈到过这个困难点,老师说这个过程会有一点慢,但还是要‘强迫’自己慢慢转移。最终,我用‘妥协’的方式去要求自己适应作文,抗争到底我肯定写不好,不如既来之则安之。我给自己定了时间段,按照老师给的一种思路,每一次写作文时把我想谈的观点分成几个模块,根据不同的题目把这些模块排列组合去建立逻辑。而现在,我不用再去顾虑高考作文的规矩,可以在自由写作的空间大胆创作,这感觉很不一样。

 

写作需要进入情境,至少我认为应试作文不会带给我这样‘沦陷’的感觉。我喜欢看话剧,最近在创作剧本,这就像是一个自导自演的过程,一旦‘入戏’我就不愿意再跳出来了。我喜欢写作还有一个原因也就在这儿了,跳脱出限定的方格去把我的生活‘艺术化’(变得更有情调)是我向往的结局。”


笔下的故事是给每一个年龄段留下的礼物

 

和大多数正当青春的朋友一样,“自我主张”是这个特殊阶段附着在章佩芷身上的鲜明特质,而写作之于她也并非外界所看待或是期待的那样。

 

聊天中,她用看似乖巧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肆无忌惮”。

 

“妈妈前几天问过我,找一个老师长期教我写会不会更好一些?悄悄在这里说一句,我妈看了我的文章怎么还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我真的很无奈。可能是我自己做每一件事都秉持着自我感,包括写作。我从一开始写文章就告诉自己:要为自己写作。(不是自我封闭式写作,创作与欣赏当然需要相通)

 

写作需要心灵感知。我一直觉得这样的话很适合形容一个感性的人,更适合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年轻人似乎都会在不经意间对身边的某个人某件事产生一丝怜悯、一份关怀或者是一种伤感,就是在这些情感节点上,写作者心灵的感知会更强烈。逐渐深入自己的心灵然后不断地去问‘为什么’和‘怎么做’,最后把那些极具感染力的瞬间和让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放在一位主人公身上用文字‘说’出来。直到现在我都没法给自己之前写过的文章中所体现的那些情感下一个完整的定论,那就是我当时心里想到的,我就把我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了,加以一些文学性的点缀。

 

写作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断进阶的,现阶段来讲,它是我的一份追求。《随园诗话》里有一句话叫: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的写作上也很合适。写作是我拥有的才能,当然我肯定也希望自己写的很好,但是我必须要明晰我的写作能力到底处在怎样的层面,再去对自己未来的想要创作的作品进行规划,这一切也不意味着我从现阶段就一定要去改变我的写作方式,或者是写出怎样好的作品。我只是希望我现在给自己划定的这个阶段里创作的作品要做到完整、真实。这样我不会感觉到写多了给自己带来太大负担,平常回看自己的文章还会发现自己在某一本书上学到的知识蕴含在文字中,给我带来一丝小小的满足感。我一直认为用写作来充实生活和我的内心是一件美好的事。

 

翻了翻自己之前参加‘北大培文杯’写过的文章,近五万字的作品让我看见自己文字从青涩稚嫩到走向成年的变化。这都是给每一个年龄段留下的礼物。那些在写作中涌现的迷茫感,也是为了让我们创作出好的作品。”

 

聊得越多,越觉得用“优秀”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和以她为代表的有着清晰自我追求的少男少女们实在苍白。他们所做所求,也从来不需要谁来盖棺定论,那是他们在每一个阶段对自我的满足。

 

因为喜欢话剧,所以不需要被谁要求,她也会持续去创作;因为喜欢摄影,喜欢故宫,喜欢四季的风和颜色,所以她去年一年跑了九趟故宫;因为喜欢写作,喜欢“北大培文杯”带给她的创作空间,所以她连续五年投稿参与,无偿劳动也依然投入而敬业。

 

这所有一切,都是这个半熟女孩的自我圆满,无关乎其他。就像这一次的志愿者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英语决选前,有人送她一瓶水,还喊她“姐姐”,很简单,很纯粹。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人如其名,纯净美好。

 

祝福,后会有期~